石油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用自然资源—市场—权力的分析框架,来揭示油价波动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和货币驱动力,将提供另一种视角。

从一定意义上讲,种庄稼应该比种房子更赚钱。共产党搞了数十年革命,消灭了农村的地主阶级,消灭了剥削和压迫,人民感受到的公平正义确确实实比太阳还有光辉。

兰州机场大巴时刻表(兰州机场大巴)

80后、90后、00后不应承认和接受这样的剥削,要呼吁、要求政府提供住房保障,多建公屋,廉价租住政府公屋,只有这样,高房租和高房价才会下来,后辈人才能圆我想有个家的梦想,才有幸福和尊严的可能性。中国生产的很多种工业产品,已经足够全世界人民消费,然美国人民、欧洲人民不乐意了、也准备生产了。未来30年,中国资本家的战略要地,一定会定在农村,战略目标一定是农地资本化,战略措施一定是剥夺小农种庄稼的权利。这个是地球涨不大,人口却不断增长所决定的。当下的中国,真理基本上就掌握在少数经济学家和少数官员嘴上,少数经济学家们和少数官员们说了,年轻人就应该租房子,只能租房子,这就是理性。

共产党20年房改,在城市培养了比黄世仁更厉害的地主阶级(房东实际上就是地主,是种房子的地主)。当农业开发商从政府手上得到了小农的农地,千千万万的小农就只能被农工化了——为农业资本家打工。林涵:目前,有人将四万亿理解为经济危机这一特殊时期的刺激经济政策,这一政策和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刺激经济政策是否有可比性?黄亚生:我们的做法和凯恩斯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罗斯福新政完全不一样,凯恩斯完全没有否认私营企业的重要性,只是为了把失灵的市场调整到正常水平。

而我们的做法,国有企业是在代替私营企业。这样就鼓励民间资本更多的短期行为。在舆论中形成了一种印象,就是又有新一轮的国进民退的热潮。所以要从其中比如说从70个行业退出来,但剩下那30个行业,国家还看不准,因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部门,例如造币、国防,以及资源等战略部门,当时十五大界定暂时不放。

这和90年代普拉哈拉德讲的核心能力完全不同。因此现在不是手段的问题,而是一个方向的问题。

兰州机场大巴时刻表(兰州机场大巴)

问题是国有企业一旦进行商业化以后,虽然是国字头,国有股份,承担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功能,承担公共产品公共战略等等,但改制以后它仍然是一个企业,作为一个企业什么行业有钱赚,就进入什么行业。最受影响的是就业,因为目前的国有企业扩张,虽然投资暂时会拉动就业,但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吸纳就业的方式是否可以持续呢?罗斯福当年就明确认识到这种挖沟填沟式措施的临时性。私营企业获得这么少的资源,但创造大部分就业机会,虽然国有企业暂时可以通过大规模铁公基项目拉动就业,但中国的基建已经做了十几、二十几年了,就是今后完成了公路和铁路的建设,那工人怎么办?国有企业对内需的作用,都是在投资方面,在这方面比私营企业还要大,但在消费方面是很弱的。这一次金融危机,中国为什么在全球率先复苏,基本形成共识的是,一是中国地方政府追求GDP的机制,地方政府追求增长,而且有资源,这样强大的增长动机,全球任何国家都没有。

特别像汇率的提高,对沿海地区多从事出口的民营企业就影响大,2008年,汇率升值17%,原材料上涨,利率调整,政府的限制,民营企业都是先受到调整的。我们做了实证的研究,以纺织业为主,发现在国有企业周围,是没有聚集的。 进入 黄亚生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国进民退 收入分配改革 。凯恩斯主义主张在宏观层面调整,但我们做的是微观层面,国有企业运用资本优势去并购私营企业,这是微观的措施,不是宏观的措施。

林涵:国家将资源投入国有企业,而国有企业却将资金投入股市,这是否说明国有企业并没有将资源用在点子上?王珺:去年4月后政府发现,经济复苏政策忽略了一个问题,政府给钱,让企业发展,都是供给方面的,而需求到底是否支持被忽略了。黄亚生:国进民退这个过程将恶化收入分配,因为投资项目带动的行业都是资本密集型的,钢铁、铝厂、水泥、建筑材料,所需要的工人是少量的,如果广大民工的收入没有增加,肯定会恶化收入分配。

兰州机场大巴时刻表(兰州机场大巴)

现在的经济增长80%靠投资,这当然是不能持续的,一旦投资热潮过去,业务能力,对效率的追求,这些私营企业的优势就展现出来了,国有企业是不会具备这样的优势的。但仍然有人认为,十大产业发展,都是供给方的,需求到底是否支持,有多大需求能力,怎么创造需求,仍然成问题。

在危机中都是这样的,你有现金,有流动性就是国王,所以现在的扩张,就是利用这个机会。那么从2001年以后,什么行业盈利?就是资源型行业,这个行业国有企业一直把持着,而且比例越来越高。而且消费必须靠最终消费,所以中国现在这样做,唯一只能希望美国重新启动消费,但美国失业率超过10%,私人储蓄已经从负到零现在已经到正了。因此,国进民退肯定是会出现反弹的。国有企业是典型的代理人控制企业,民营经济是典型的出资人控制企业。利益团体之间之所以能交易,是因为两者之间能形成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,即均衡价格。

我想知道,国进民退对收入分配领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。核心能力的理论是,只做产业链里最有优势的部分,但我们从90年代到现在,都强调从一根线到一块布我们全部都做完了,我觉得这种模式并没有理解世界发展趋势和核心能力的重要性。

三、国进民退的深层机理:改革不彻底、代理人控制林涵:现在国进民退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词,那么,之前是否存在民进国退?在抓大放小时期,国有企业似乎是从国家的责任领域和公共技术平台领域撤退,甩掉包袱和责任,去进占资源和垄断权力的领域。应如何评价抓大放小?王珺:从中国的特殊的背景看,我假定社会有100个行业,在1997年以前国有企业是全部都占了,覆盖全社会的,到十五大以后,提出收缩战线,把资源用在最有效的地方,所谓收缩战线,是官不与民争利,撤出竞争性行业。

现在一方面有钱,流动性过剩,一方面我产生需求,令国有企业将资金用于本身的生产建设,实际上的作用在这里。在美国政治年,以及欧洲共同体内部问题的作用下,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加强,中国的外贸会遇到很多问题,国外最终消费不可能恢复。

过去私有企业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,必须采取一些变通的手段,腐败、变通、交税方面做手脚,他们养成习惯。至于采用资本性手段的问题,正如之前提到的,因为国有经济在四万亿中拿到的资金比民营企业多,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展开并购,都是国有企业的强项。黄亚生:某种程度上,这是经济的变化变成意识形态的变化,这是中国在为过去20多年的发展付出代价。所以某种意义上讲,这说明国有企业的资金优势来自政策性的贷款补贴,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这就成为不得了的大优势,因为大家缺钱的时候,流动性强的就可以做很多事情。

实际上现在人民币的汇率在补贴美国的消费。能否解读一下,这一现象的成因是什么?黄亚生:香港有两个经济学家写了一篇文章,他们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,把国有企业的利息调高到私营企业的水平,在这个简单的变动后,国有企业大部分的盈利都消失了。

如果政府定价是强制的,老百姓受到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利益损失,更重要的是对交易信心的打击和破坏。所以出现地王,出现兼并,这是国有企业本来就有的政策优势,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,由于现金为王,这种优势不断加大。

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是政府任命的,肯定要听政府指令。所以在这种特殊的时期,有很好的商业形象。

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是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均衡,政府或者国有经济是一个利益团体,私人企业也是利益团体。现经两位教授同意,将采访记录刊登如下。在这个背景下,国家就推出了10大产业振兴计划。在中国,企业绩效不好,产业绩效不好,凭什么股票从1200点到3000多点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货币政策宽松,流动性过剩。

2009年底,中央经济会议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模式,那么,应如何判断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利弊,如何重新定位新阶段的刺激经济政策的坐标呢?笔者于2009年7月至12月,在珠三角五个城市进行了系列经济调研,并与指导调研的MIT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珺教授进行了对话。林涵:值得关注的是,国外一些大企业例如丰田等三大汽车厂,在做大之后往往都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。

二、新国进民退的危害:加剧产能危机,损害交易信用林涵: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,中粮收购蒙牛的时候,还是有很多喝彩的声音,觉得蒙牛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是个没有道德的企业,中粮作为国企收购蒙牛,体现了社会责任感,另外还有山西的黑煤窑,频繁发生矿难被国有企业收购,有些舆论认为这是对私产的侵犯,但另一些舆论认为这是有合理性的。首先受冲击的是就业。

在一视同仁的制度下,如果国有企业是垄断的话,那也应该是国家管理的,垄断企业的分红如果跑到政府手里,应该用于减税,补贴穷人,或者分红后直接打入医疗保险基金,但现在整个方向是相反的。某种情况下,国有企业都是大企业,大企业总是比较规范守信,因为做这些小文章省不了几个钱。